丹徒区人大深入调研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推进情况
2016-10-26 11:30:49
11月初,人大常委会专题组织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推进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鹤林水泥厂、西南片区环境整治(243省道与长香路十字路口,毛条福利厂)、先锋汽车零配件、晋工机械等项目现场,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4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时间为2014-2017年。按照项目化推进的要求,对“六大工程”重点任务项目进行分解。区政府责任领导、各相关责任单位高度重视,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成效显著。
一是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得到合理优化,各划分区域产值体量大幅提升,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不断加快,产业“三集”规划引领初见成效;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落后产能进一步被淘汰,一批现代服务业如:北汽、孟家港国际物流园、软件科技产业园、热电联产、宝龙城市广场等项目的相继投产落户成为我区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
三是全区生态系统得到保护,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水污染问题得到控制,城乡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提高;
四是镇村环境更加宜居,群众出行更加便利,镇村发展稳步朝向高标准迈进。
五是党政机关学校带头示范创建绿色、低碳、环保单位,多类媒体同时宣传,群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有所觉醒;
六是通过规范、高效的“三评合一”以及“多评合一”的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依法行政得到体现。
二、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引领方面:划分各功能区后,尽管明晰三类区域,各类区域产业发展有所侧重,但各功能区域详规编制工作滞后,缺乏实际操作性;在产业提升方面:存在着资金短缺,项目落实不到位,部分重大产业项目、财源骨干项目、税源骨干项目推进速度缓慢;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整治力度不够坚决,补偿额度低,企业提标减排缺少积极性;在美丽镇村方面:城乡协调发展任务重、困难多,人力、资金方面缺口严重;在理念提升方面: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在培育典型、传递生态文明正能量上不够深入,影响干部群众提升创新意识和执行力;在制度保障方面:项目预审、生态环境总量控制和监管有待进一步提高,补偿机制不够健全,要素调整和资金保障不够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建设内容,有序推进项目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各重点项目建设的合力。要根据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的实施意见》,按照2014-2017年的实施计划,明确每年的目标任务,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实现当年任务当年完成。
(二)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推进规划实施。按照丹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把优化发展空间结构,明晰板块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产业“三集”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增强规划对发展的导向作用,尽快落实各功能区域详规的编制工作。
(三)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产业提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举,一是加快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房产等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物流、生态旅游业。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培植项目载体,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一是谋划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抓好山水资源保护;三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四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如工业污水、管网配套、镇村污水处理、农村改水改厕、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等,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五)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建设。一是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大项目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山水开发利用备案制度,设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资金。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好节能环保项目,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补偿范围,深化补偿内容,增加补偿资金;积极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三是完善生态保障监管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四是完善生态考评机制,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绿色GDP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同时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建立分类、分区目标考核办法。
(六)宣传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
(丹徒区环资城建工委)